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东湖浪花欢迎您!

东有名山美不虚,湖光山色映寒居.浪中搏戏三十载,花畔闲来且钓鱼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识字一二千,出书三四篇。 年届五六十,憋诗七八年。 带徒九十届,桃李百花鲜。 难求千般好,过好几万天。

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  

2010-04-13 15:17:0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某教师因没有被评上“名师”,心情很郁闷,找我诉苦。我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: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 近几年来,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名师评选活动。这种评选,出发点无疑是好的,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名师成长的规律,其信度和效度令人怀疑。

       所谓名师,简而言之,就是有名的教师。“名师”跟“名家”“名人”一样,既不是一种头衔,也不是一种荣誉称号,它不应该是由某个机构授予的,也不应该是由少数人评选的。评价教师是不是“名师”,不仅难以制订统一、规范的衡量标准,也难以用评选先进教师、专业技术职务的模式去评选或评定。

       名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真正的名师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公众的检验的。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名师评选大多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。目前一些地方评选名师,大都以获奖证书、荣誉证书作为硬性条件,而且程序也大同小异:先是分配名额,由各学校推荐;接着由少数几个评委查看申报材料,进行评审;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,颁发证书。每次评选出的名师,少则几十名,多则上百名,好像名师能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,给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。这样的评选,一方面助长了某些教师“为名而名”的倾向,他们不安心日常教育工作,只希望能够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,只希望论文能够发表与获奖,片面追求一种虚无的光环;这样的评选,另一方面导致了评选出来的“名师”中有许多“伪名师”,他们不仅得不到公众的广泛认同,连学生、家长、同行也得不到一致的认可。

       其实,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,靠的是自身的修炼。一个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,必须热爱教育,必须研究教育,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素养,必须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,必须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方面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。这一修炼的过程是漫长的,也是艰难的,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
       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,靠的是自身的影响力。而自身的影响力,来源于自身的实力,来源于自身的人格魅力。只有自身的实力得到学生、家长、同行、公众的认同和推崇,只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、家长、同行、公众的欣赏和敬重,一个教师才称得上真正的名师。

       正如鲁迅成为著名文学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;正如徐悲鸿成为著名画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不朽的画作;正如陶行知成为著名教育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;正如陈景润成为著名数学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……真正的名师显然不是评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 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,没有捷径可走。他必须植根于日常教育生活,远离浮躁,耐得住寂寞,不断进行自我修炼,丰富自己,提升自己,发展壮大自己。

       名师固然可以培养,但这种培养只能是为名师的产生营造良好的环境、创造有利的条件,而无法替代教师自身的修炼和成长。

       名师或许也需要宣传,但宣传只能是一种助推器。一个教师能否成为真正的名师,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内因,而不是外因。名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。教育需要名师,但需要的是真正的名师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84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