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教师因没有被评上“名师”,心情很郁闷,找我诉苦。我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: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。
近几年来,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名师评选活动。这种评选,出发点无疑是好的,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名师成长的规律,其信度和效度令人怀疑。
所谓名师,简而言之,就是有名的教师。“名师”跟“名家”“名人”一样,既不是一种头衔,也不是一种荣誉称号,它不应该是由某个机构授予的,也不应该是由少数人评选的。评价教师是不是“名师”,不仅难以制订统一、规范的衡量标准,也难以用评选先进教师、专业技术职务的模式去评选或评定。
名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真正的名师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公众的检验的。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名师评选大多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。目前一些地方评选名师,大都以获奖证书、荣誉证书作为硬性条件,而且程序也大同小异:先是分配名额,由各学校推荐;接着由少数几个评委查看申报材料,进行评审;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,颁发证书。每次评选出的名师,少则几十名,多则上百名,好像名师能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,给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。这样的评选,一方面助长了某些教师“为名而名”的倾向,他们不安心日常教育工作,只希望能够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奖,只希望论文能够发表与获奖,片面追求一种虚无的光环;这样的评选,另一方面导致了评选出来的“名师”中有许多“伪名师”,他们不仅得不到公众的广泛认同,连学生、家长、同行也得不到一致的认可。
其实,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,靠的是自身的修炼。一个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,必须热爱教育,必须研究教育,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专业素养,必须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,必须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方面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。这一修炼的过程是漫长的,也是艰难的,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真正的名师不是评出来的,靠的是自身的影响力。而自身的影响力,来源于自身的实力,来源于自身的人格魅力。只有自身的实力得到学生、家长、同行、公众的认同和推崇,只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、家长、同行、公众的欣赏和敬重,一个教师才称得上真正的名师。
正如鲁迅成为著名文学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;正如徐悲鸿成为著名画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不朽的画作;正如陶行知成为著名教育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;正如陈景润成为著名数学家,不是谁评出来的,靠的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……真正的名师显然不是评出来的。
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,没有捷径可走。他必须植根于日常教育生活,远离浮躁,耐得住寂寞,不断进行自我修炼,丰富自己,提升自己,发展壮大自己。
名师固然可以培养,但这种培养只能是为名师的产生营造良好的环境、创造有利的条件,而无法替代教师自身的修炼和成长。
名师或许也需要宣传,但宣传只能是一种助推器。一个教师能否成为真正的名师,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内因,而不是外因。名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。教育需要名师,但需要的是真正的名师。
评论